首页 > 多肽文献 > 抗菌肽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研究进展
抗菌肽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研究进展
浏览量:1868 | 2024/5/8 10:36:33



摘 要 目的:了解抗菌肽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(MRSA)的抗菌机制,以期为抗菌肽临床治疗MRSA肺炎提供参考。方法: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,就各种抗菌肽对MRSA的抗菌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。结果与结论:抗菌肽相对于抗菌药物拥有较多优势——(1)抗菌肽是生物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,容易获得;抗菌肽氨基酸数较少、肽链较短,减小了合成抗菌肽的难度,为大量人工合成抗菌肽提供了可能性。(2)抗菌肽表面富含正电荷,YD1、Melittin 和Bac8c均通过其表面的正电荷与MRSA表面的负电荷结合并黏附于细菌表面,进一步破坏细胞膜从而杀灭细菌;LL-37能抑制MRSA生物膜的形成并破坏已经形成的MRSA生物膜;hBD3-CBD通过在MRSA周围聚集进而发挥杀菌作用;J-AA、J-RR和J-AR利用其结构特殊性,通过内/外膜透化机制,破坏MRSA细胞膜,从而杀伤细菌。上述机制皆不涉及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结合,避免了MRSA对抗菌肽产生耐药性。(3)大部分抗菌肽在极低的MIC下即已对MRSA展示出了强大的杀菌作用。抗菌肽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——(1)抗菌肽的肽链较短,增加了提取难度,人工合成抗菌肽则提高了药物成本。(2)抗菌肽的短肽链和简单结构,使其稳定性较差。(3)抗菌肽是一种异种蛋白,可能诱发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和毒性作用。


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(MRSA)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多重耐药菌,主要造成院内感染和社区感染。MRSA能定植于人体内的不同组织表面导致多种疾病,38.3%的感染患者可从痰液分离培养得到 MRSA,MRSA肺炎是院内危重患者的常见感染类型,其中肿瘤患者的 MRSA 肺炎感染率达 11.4%[1-2]。由于 MRSA 的多重耐药性,使得MRSA肺炎的临床治疗困难,患者迁延不愈且病死率较高。抗菌肽是一类由生物免疫系统诱导产生的活性多肽,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已有研究将抗菌肽外用于感染部位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[3]。鉴于此,笔者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,就各种抗菌肽对MRSA抗菌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,以期为抗菌肽临床治疗MRSA肺炎提供参考。


1 MRSA的耐药机制


MRSA 的耐药性主要依赖于一层胞外多糖基质构成的生物膜,由于生物膜的阻隔作用使膜内部分细菌免受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,并可在适当时候释放至膜外造成患者感染复发和迁延不愈。临床使用的大部分抗菌药物只能杀灭活动中的MRSA,生物膜中细菌的代谢较弱,多数处于休眠状态。生物膜的保护作用使 MRSA能有充足的时间开启耐药基因,产生大量抗菌药物水解酶,进一步降解进入生物膜内的抗菌药物,使MRSA获得耐药性[4-5]。MRSA的耐药机制还涉及对抗菌物质相应受体的封闭作用,通过改变自身细胞膜受体,阻碍抗菌物质通过受体合黏附于细胞膜,从而逃避杀伤。


2 抗菌肽


抗菌肽具有来源广泛、抗菌谱广、抗菌活性强和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[6]。抗菌肽的抗菌机制主要在于其能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,并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膜,通过激发机体的天然免疫功能杀死游离细菌,从而发挥有效的杀菌作用,其杀菌机制不涉及受体机制的特点,避免了MRSA对其产生耐药性[7]。


2.1 YD1(Glycin-rich antimicrobial peptide)


YD1是一种从解淀粉芽孢杆菌中分离出来的多肽类抗菌物质,多存在于发酵食物中(如泡菜)。抗菌肽YD1表面黏附着大量正电荷,而细菌细胞膜表面存在负电荷团,故细菌能被YD1黏附、杀伤。YD1的正电荷与MRSA的负电荷结合,在细菌表面形成包裹,黏附于细菌表面的YD1通过穿胞作用进入细菌细胞膜内,进一步激活细菌 DNA,诱导细菌凋亡。YD1 的穿胞作用不涉及受体结合,避开了MRSA产生耐药性的途径。


Rahman MS等[8]的研究旨在比较抗菌肽YD1、杆菌肽和万古霉素对MRSA的杀菌作用,检测了3种抗菌物质的最低抑菌浓度(MIC),进一步评价其对MRSA肺炎的治疗作用。结果显示,杆菌肽对 MRSA 的 MIC 为 64µg/mL,万古霉素的 MIC>128 µg/mL,抗菌肽 YD1 的MIC 为 32 µg/mL,可见抗菌肽 YD1 较杆菌肽和万古霉素显示出明显的优势(P<0.05)。抗菌肽YD1对MRS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其杀菌机制主要为诱导细菌灭亡,且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,在治疗MRSA肺炎的药物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前景。


2.2 LL -37(Leucine Leucine-37)


抗菌肽家族主要包括防御素和 Cathelicidin,LL-37是 Cathelicidin 家族唯一的抗菌物质。LL-37 存在于人体内多种上皮细胞、免疫细胞、体液和创伤分泌物中,能够发挥抗微生物活性、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和促进创伤修复等作用,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小分子肽[9]。


LL-37针对MRSA肺炎的杀菌机制包括直接杀死游离MRSA,抑制MRSA生物膜的形成和破坏已经形成的MRSA 生物膜。MRSA 在肺组织表面的初始附着量决定了其能否在肺内形成成熟的细胞膜,而LL-37能够直接减少人体肺组织表面的MRSA初始附着量,并影响生物膜的形成[10]。此外,LL-37还能够抑制MRSA在肺组织表面的局部聚集,通过阻碍MRSA在肺组织表面的附着和聚集成团,从而有效阻碍MRSA形成有效稳定的生物膜。LL-37参与构成人体免疫系统,能募集各种免疫细胞(如中性粒细胞),调节人体炎症反应,协调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大免疫系统,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杀灭MRSA。由于这一杀菌机制主要通过调节和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,因而能避免MRSA对抗菌肽LL-37产生耐药性[11]。


Dürr UH等[12]的研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分析了抗菌肽 LL-37 对 MRSA 初始附着量的影响。该研究在无菌96 孔板中接种 MRSA 菌液 100 µL,实验组在每孔各加入不同浓度的 LL-37 溶液 100 µL,两组皆在 37 ℃下培养24 h,并通过酶标仪在结晶紫染色后测定其570 nm 吸收度值。结果显示,在 LL-37 溶液浓度为 0.625 µmol/L时,LL-37 对 MRSA 临床株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为27%,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1);LL-37溶液浓度增加至3.130 µmol/L时,LL-37对 MRSA临床株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达63%。对两组培养基形成的生物膜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扫描的结果显示,两组培养基形成的生物膜差异显著:对照组培养基形成的生物膜荧光信号强、结构完整、细菌排列致密,成型生物膜平均厚度为15~25 µm,生物膜发育较为成熟;实验组培养基形成的生物膜荧光信号弱、细菌排列疏松,成熟菌斑总量明显减少,成型生物膜厚度偏薄(3~7 µm);两组成型生物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


抗菌肽LL-37可抑制和破坏MRSA生物膜,还参与构成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,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率。这些优势使抗菌肽 LL-37 在治疗 MRSA 肺炎上具有巨大的潜力。


2.3 hBD3-CBD(Human beta defensin 3-Carbohy-drate Binding Domain)


hBD3 为抗菌肽防御素家族的重要成员,参与构成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,并在生理条件下具有一般抗菌肽不具有的稳定性。hBD3 广泛表达于人体的免疫细胞、上皮细胞和创伤部位[4]。


hBD3 的抗菌机制主要与其糖类结合域(CBD)相关,通过与MRSA表面糖链的结合在MRSA附近聚集,并黏附于 MRSA 表面,再通过 hBD3 表面的正电荷与MRSA表面负电荷结合并经过一系列反应,诱导MRSA细胞膜破裂,从而杀灭细菌[13]。


为进一步提升hBD3的抗菌效力,CBD的寡核苷酸链和 hBD3 基因片段被研究者重组,从而增强抗菌肽hBD3 黏附细菌的能力,得到合成产物 hBD3-CBD。通过重组质粒将 CBD 和 hBD3 基因融合,并在真核细胞(pVAX1)中表达,通过细胞保护实验对其抑菌能力进行评估[13]。该研究分别给3组培养基接种MRSA,其中2组分别加入hBD3和hBD3-CBD,另一组作为对照组,通过计算3组培养基在感染3、6、12 h不同时间点的菌落生成数和上清液中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(IL-6)的浓度来评价抗菌肽的抑菌能力和抗炎症能力。对各组上清液进行IL-6浓度检测的结果显示,感染6、12 h时,对照组的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 IL-6 的浓度较感染前明显增加,且显著高于另外 2 组。同时,菌落计数结果显示,在感染6、12 h时,hBD3组和hBD3-CBD组的抑菌作用明显高于对照组;感染12 h时,hBD3组和hBD3-CBD组的菌落生成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hBD3-CBD 显示出对 MRSA 更强的抗菌作用。可见,通过增加CBD的数量提高抗菌肽对细菌的黏附作用,能使人工合成的新型抗菌肽hBD3-CBD较hBD3具有更强的抑菌作用。


2.4 J-AA(Junction-Anoplin-Anoplin)、J-RR(Junction-Arginine-and Trytophan-Rich Hexapeptide-Argi-nine-and Trytophan-Rich Hexapeptide)和 J-AR(Anop-lin-Arginine- and Trytophan-Rich Hexapeptide)


Anoplin 是一种从黄蜂毒液中提取的抗菌肽,RW(Arginine- and Trytophan-Rich Hexapeptide)是通过“链接”化学合成的人工抗菌肽,从而合成新型抗菌肽J-AA、J-RR和J-AR。这3种抗菌肽均拥有双亲性结构,能够穿透细菌的细胞膜并在短时间内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,包括外膜透化作用和内膜透化作用。这两种穿透细胞膜的机制不需要受体介导,使得MRSA无法对抗菌肽进行受体的改变从而产生耐药性。


研究者将这3种抗菌肽与临床常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卡那霉素及其亲本 Anoplin 和 RW 进行比较,实验动物使用 MRSA 肺炎模型大鼠[14]。结果显示,卡那霉素对MRSA 的 MIC>298 µg/mL,Anoplin 和 RW 的 MIC 分别为 73.8、64.3 µg/mL,而人工合成抗菌肽 J-AA、J-RR 和J-AR的MIC分别为21.1、18.7、19.9 µg/mL。可见,该研究中的新型抗菌肽的抗 MRSA 作用是其亲本的 4~6倍,同时强于抗菌药物卡那霉素的抑菌能力。该研究结果还显示,J-RR对MRSA的抑制效果较好,J-AR和J-RR的剂量达到120 mg/kg后才显示出对MRSA肺炎模型大鼠的毒性作用,具有较大的安全治疗窗。J-RR通过内外膜透化机制破坏MRSA细胞膜的完整性,不依赖受体的结合从而具有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,故而这种新型合成抗菌肽成为治疗MRSA肺炎的重要选择之一。


2.5 Melittin和Bac8c(Bactenecin-8c)


Melittin是从蜂毒中提取的多肽类抗菌物质;Bac8c是利用合成技术生成的人工抗菌肽。细菌细胞膜的负电荷被两者表面的正电荷团结合,相互黏附最终形成致死的孔隙,进而导致细菌被杀灭。


研究者比较了Melittin和Bac8c对MRSA菌株的作用,该研究分别在不同培养基中加入同样浓度的不同菌株的 MRSA,并且分别注入抗菌肽 Melittin 和 Bac8c[15]。结果显示,Melittin 在不同菌株的 MRSA 中 MIC 均为 5µg/mL;而 Bac8c 在 WBG8287 菌株中 MIC 为 7 µg/mL,在W17S和Aus3菌株中MIC均达80 µg/mL。结果还显示,Melittin 对不同菌株的 MRSA 具有更稳定的治疗作用,杀灭MRSA的能力更强。


2.6 其他


TempL(Temporin L)是从青蛙体内提取的抗菌肽,由13 个氨基酸组成,其对 MRSA 的 MIC 为 25.5 µg/mL[6]。但由于TempL的肽链太短,造成提取工艺复杂和操作困难。TempL的抗菌机制尚不清楚,研究者们正致力于寻找该肽链中决定TempL多种抗菌能力的片段,为人工合成TempL提供可能性[16]。


抗菌肽 Clavanin-A 对 MRSA 的 MIC 为 2.4 µg/mL,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,但由于表达量少且合成困难限制了其临床研究的开展[6]。研究者通过对Clavanin-A进行修改,得到新型抗菌肽Clavanin-MO,其杀菌作用与亲本Clavanin-A 相仿,且 Clavanin-MO 基因能在毕赤酵母中得到大量的稳定表达,可能成为未来治疗MRSA肺炎的重要抗菌药物[17]。


活鱼体内有一种 Piscidin 家族的抗菌肽。Rbmoro(Moronecidin)隶属于Piscidin家族,由70个氨基酸组成,可从岩鲤科鱼中提取,对MRSA的MIC为6.9 µg/mL[5]。研究者已获得决定Rbmoro杀菌能力的相应肽段,并通过人工合成在不同的细菌中将此肽段大量表达。但当这种具有杀菌作用的肽段回输至活鱼体内后,却产生了明显的溶血反应,溶血的原因为此肽段对活鱼的红细胞产生了破坏作用,而相应的机制尚未明确[17]。


抗菌肽杀菌机制包括阻碍MRSA生物膜形成,影响基因表达而诱导细菌灭亡,促进上皮组织生长覆盖创口,调节树突状细胞表达和招募 TB 淋巴细胞等[3,18-19]。目前发现对MRSA具有杀菌作用的抗菌肽较多,其中一部分对MRSA的杀菌效果显著,但由于其对患者同时存在的毒性作用、稳定性差和提取难度大等原因,使得其离临床应用依然有一定距离。


3 结语


综上所述,抗菌肽相对于抗菌药物拥有较多优势:(1)抗菌肽是生物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,容易获得;抗菌肽氨基酸数较少、肽链较短,减小了合成抗菌肽的难度,为大量人工合成抗菌肽提供了可能性。(2)抗菌肽表面富含正电荷,YD1、Melittin 和 Bac8c 均通过其表面的正电荷与MRSA表面的负电荷结合并黏附于细菌表面,进一步破坏细胞膜从而杀灭细菌;LL-37 能抑制MRSA生物膜的形成并破坏已经形成的MRSA生物膜;hBD3-CBD通过在MRSA周围聚集进而发挥杀菌作用;J-AA、J-RR 和 J-AR 利用其结构特殊性,通过内/外膜透化机制破坏MRSA细胞膜,从而杀伤细菌。上述机制皆不涉及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结合,避免了MRSA对抗菌肽产生耐药性。(3)大部分抗菌肽在极低的MIC下即已对MRSA展示出了强大的杀菌作用。


然而,抗菌肽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:(1)抗菌肽的肽链较短,增加了提取难度,人工合成抗菌肽则提高了药物成本。(2)抗菌肽的短肽链和简单结构,使其稳定性较差。(3)抗菌肽是一种异种蛋白,可能诱发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和毒性作用。


目前,抗菌肽还处在研究阶段,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但其抗菌谱广,具有不产生耐药性的优势,且不同的抗菌肽具有各自的特点。上述特点使抗菌肽具有成为未来治疗MRSA肺炎的重要抗菌物质的潜力。
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行业交流学习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杂志所有,如有侵权,可联系删除。文章标注有作者及文章出处,如需阅读原文及参考文献,可阅读原杂志

上篇: 用于软组织修复的肽基功能生物材料
下篇: 真菌中环二肽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
返回列表
全:种类繁多,修饰齐全
快:快速发货,顺丰包邮
优:专业团队,品质保证
24:客服在线,高效快捷

微信扫码联系客服
电话:0551-65177703  邮箱:pb@peptidesbank.com   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四川路868号云谷创新园A6栋3层
皖ICP备2024046425号-1